报记者:封莉
在线监测管理系统一起犯罪案件背后,隐藏着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 最高法发布这批典型案例,展示了在环境资源审判中新探索,涵盖了比特币挖矿、温室气体排放、危处置等多个领域. 这是法治建设重要一步,也是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定支持.
最高法于2月17发布了11个司法典型案例,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据最高环资庭副庭长李相波介绍,这批案例是近年来环境资源审判中新类型案件. 从比特币挖矿到温室气体排放,再到破产案件中危处理,这些案例涵盖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多个方面. 其中,有一起韩某涛等人计算机系统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件近年来时有发生. 据政法大学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主任、教授王灿发介绍,仅在2021年前10个月,全国就查处了270起自动监测数据造假案件。在同年12月,生态环境部还公布了12个环境监测造假典型案例. 为了更加彻底地打击此类犯罪行为,2022年6月,在线监测管理系统生态环境部又公布了7个环境自动监控造假典型案例.
案情显示,韩某涛是天津某新能源科技公司下属大良供热站站长. 在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期间,他默许并授意该站员工刘某伟和赵某鹏篡改了烟气连续在线监测系统中污染物参数. 由于这种行为,导致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烟尘等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数据与国家环保部门实时数据严重不符,使得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无法有效监控该企业烟气污染物是否超标排放.
2017年2月,天津市环境监控中心对天津某新能源科技公司锅炉净化设施进行了现场监测,结果显示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小时均值)为377mg/㎥,严重超过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基于此,天津市武清区一审判决认为,韩某涛、刘某伟、赵某鹏行为导致监测数据失真,使计算机系统无法客观反映大气污染物实际情况,且超标排放污染物造成了严重后果,构成了计算机系统罪.
根据《最高、最高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问题解释》规定,天津市第一中级二审维持了一审判决. 韩某涛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刘某伟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赵某鹏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个月. 三名被告人对此判决不服,提起上诉。
在线监测管理系统这批典型案例发布,标志着法治建设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重要进展。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碳减排政策,坚决打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等犯罪行为,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未来,将继续加大对环境资源审判力度,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保障。.